本文内容:
“冒牌奶粉案”持續發酵數日後,國家食藥監總局於4月9日再發公告。與前兩次“擠牙膏”式的內容發布不同,此次公告對涉案奶粉品牌、市場流通情況、制假手段、冒牌奶粉為何符合標準等一系列公眾疑問進行了較為透徹的解答,案件至此告一段落。然而,針對整個冒牌奶粉案信息披露過程中政府、企業、消費者的表現,反思才正式開始。反思1 國產奶粉如何讓消費者有信心回溯整個案件披露過程,其中最大的懸念莫過於冒牌奶粉是如何符合國家標準的。在經歷種種猜測後,公眾在國家食藥監總局4月9日披露的信息中找到了答案。犯罪嫌疑人先是在東莞、臺州等地制作假冒罐體和標簽,以每罐70-80元的價格在市場購買新西蘭及國產品牌嬰幼兒奶粉進行灌裝生產,隨後以每罐160元左右的價格出售給經銷商。在偵破案件的過程中,上海公安機關委托權威檢測部門對冒牌奶粉的微生物、營養素等14項關鍵項目進行了檢測,結果均符合嬰幼兒配方乳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僅鈣含量低於某品牌乳粉標簽明示值。且不論冒牌奶粉生產過程是否符合國家對生產車間的衛生操作規範,單從檢測結果來看,長期被部分國內消費者遺棄的所謂低端國產嬰幼兒奶粉,在食品安全和營養素指標上與洋奶粉品牌相差無幾,如何讓消費者建立更多的信心值得國產奶粉思考。反思2 信息披露不當易引起更大恐慌“冒牌奶粉案”自4月初由最高檢披露並經由媒體放大後,便陸續登上了食藥監總局的三次公告。在前兩次公告發布後,隨著信息披露量的逐漸增多,公眾對冒牌奶粉案的困惑卻有增無減。究其原因,與監管部門“擠牙膏”式的信息披露方式不無關系。4月初,最高檢官網率先對1.7萬罐冒牌奶粉事件進行披露,但並沒有解答公眾最關心的品牌疑問。監管部門本可利用接下來的兩次信息披露機會將涉案奶粉品牌說清楚,但直到第三次公告,消費者才明白冒牌奶粉只涉及兩個品牌。這種“擠牙膏”式的信息披露,對於家長和品牌方來說都備受煎熬。此外,對於4月4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言人提出的冒牌奶粉符合國家標準一說,也在初期引起了廣泛質疑。比如當時就有聲音提出,冒牌奶粉符合標準,是不是因為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標準門檻過低?不可否認,食品安全信息披露是個技術活,如果披露時機和分寸拿捏不好,一方面容易使消費者承受問題食品的危害,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社會恐慌,誤傷企業或行業。然而整體來看,信息披露只有及時、全面、通透,並且站在公眾角度思考並解答問題,才能有助於消解公眾疑慮和恐慌,也能夠防止謠言四起。反思3 品牌方應對銷售渠道進行系統梳理除消費者外,雅培、貝因美兩家企業無非成了此次冒牌奶粉案中的最大受害者。涉案品牌披露後,許多消費者第一反應是對手中通過各種渠道購買到的奶粉真假性存疑,由此給兩家企業帶來了巨大溝通成本,以及消費信心的下降。然而,銷售渠道混亂問題也值得所有奶粉品牌進行反思。據業內人士透露,冒牌奶粉之所以有機可乘與我國奶粉市場銷售渠道的混亂有很大關系。在海外,奶粉銷售方大多與廠家直接對接,沒有中間經銷環節。而在中國市場,除直接對接大型商超、母嬰渠道外,品牌方往往會設置銷售大區,下面陸續設置省、市級經銷商,此外還穿插設有代理商。線下如此,線上渠道則更加混亂。如果說國內經銷商、代理商尚在品牌方管控之列,那麽跨境電商、海外代購等銷售的所謂經過海外經銷商或品牌方授權的產品,則幾乎不在中國公司掌控之列,產品真假更難以判斷。在此情況下,除提醒消費者從正規渠道謹慎購買產品外,奶粉品牌方是時候吸取教訓,對銷售渠道進行梳理和管控,並明確告知消費者何為正規渠道,只有這樣才會徹底恢復消費者的購買信心。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 |